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
编辑:成蹊 来源:湖南生态环境网 2020-08-04 13:51
小编有话说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日益增多的垃圾已经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环境最棘手的问题。垃圾产生周期短、种类繁杂,受限于寸土寸金的空间及垃圾堆放产生的异味和细菌...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日益增多的垃圾已经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环境最棘手的问题。垃圾产生周期短、种类繁杂,受限于寸土寸金的空间及垃圾堆放产生的异味和细菌,客观上不允许将垃圾在中随意堆放。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垃圾处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我国垃圾处理技术更新相对滞后,终端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处理水平普遍不高,因此若要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仍然需要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本文针对我国垃圾主流的处理技术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垃圾处理对策。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引言

目前,我国出现的垃圾问题犹如冰山一角,但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一直以来,我国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水平很低,长期依靠直埋和其他简易处理方式进行消纳,基本未进行无害化处理,致使垃圾污染治理问题历史欠账严重[3-4]。因此,弄清我国垃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解决好这些垃圾所带来的问题,缓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垃圾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

1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

通过我国垃圾分类处理方面法律和政策的研究,我国目前主要问题是法律缺失和制度不完善。首先是相应法律法规的缺失。虽然我国有一部现行环境保护基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但是缺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也没有一部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专项法。即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这部我国固体废弃物治理的基本方法,只是对固体废弃物治理方面做了相关规定,但是缺乏对于生活垃圾的治理。一直以来,垃圾分类都是以一种新事物的方式去介绍和推广,政府管理部门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执法权。我国已有几个开启了垃圾分类制度的试点行动,绝大多数居民还是将垃圾混合后袋装化的形式,投放到开放的垃圾桶里,缺少与之相配套的监督机制。

1.2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

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会本能去关注环境问题,但大多数人对垃圾造成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潜力还是缺乏认识的。特别是个别人,只顾自身利益和眼前方便,环境和资源意识淡薄,并不考虑他人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更无视生活垃圾给我们生存环境带来的严重损坏。即使人们可能会意识到将自己的垃圾分类行为可以有效地改善固废污染,但是到付诸于具体行动上还是存在观望态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为子孙后代贡献出一份力量。

1.3循环经济发展意识淡薄

尽管我国在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面已经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探索,但对于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还缺乏系统的认识。由于没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仍然存在着一些地区、部门和行业在发展思路上只注重开发而忽视了节约,片面地追求GDP增长而忽视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除此之外,广大居民对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缺乏深入的了解,还没有形成公众的责任意识。

2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对策

2.1提高全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公众参与

我国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离不开全民的支持与参与,培养和构建公民的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责任和意识是关键,而且垃圾分类对于公众来说尚处于事不关己的误区之中,个体的积极性并未被激发和调动,所以此时不能只依靠政府的行政指令,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反而会是公众心生厌恶。当前,我们可以做的是利用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舆论导向,让公众逐步转变目前生活中垃圾投放习惯,并坚决执行好分类回收,当全民都培养起分类投放习惯之后,自然地将垃圾分类铭记于心,才意味着我们朝着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现阶段,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小区主妇们的业余闲暇之际,组织一些科普活动、有奖竞猜、积分换物的活动,在活动开展的同时让她们能将垃圾分类的方法记于心、践于行。教育部门可以将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知识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培养好这支环保生力军,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他们走上社会之后,成为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去继续推动垃圾分类制度和资源利用技术的进程。

2.2加强宣传教育

我国每年的垃圾量逐年提高,完全依靠政府倡导及法律强制,效果未必能最好。作为垃圾的制造者且受影响者,公众的积极参与才是提高垃圾处理效果的秘钥。因此必须动员广大市民,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广泛宣传,结合垃圾分类收集、垃圾收费等措施,加强公民环境教育和技术培训,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市民的道德水准及环保意识。此外,为提升垃圾处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政府和企业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国民卫生素养和环保素质

2.3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垃圾分类新机制

国家应加大对垃圾分类宣传动员和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从而保证垃圾分类工作有效的开展。可以适当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垃圾分类的整体水平。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创新垃圾投放的收运机制。比如可以通过在示范区成立试点,建立不同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一是有人监管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二是实行定时定点的流动收集;三是在部分有条件的小区设置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等。

2.4提升干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

形成牢固的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如果没有投入足够多的先进技术,循环经济对于经济效益和环境目标的追求会难以实现。近年来,我们国家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活动,不断完善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也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方式,这对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起到了牵引作用。科技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动力,应该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积极解决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技术难题。

2.5完善管理体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当前我国垃圾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垃圾问题所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应尽快起草及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并加强规章制度有效落实。首先要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垃圾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垃圾处理工作都严格按照管理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提升垃圾处理效果。其次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未按要求进行垃圾处理的现象,一旦发现要对相应的企业及个人进行严厉处罚,提高其惩戒效果。另外,为了提升执法效率,可以设立监督投诉热线,动员广大居民参与垃圾管理,给垃圾处理升级提供助力。

2.6形成牢固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如果没有投入足够多的先进技术,循环经济对于经济效益和环境目标的追求会难以实现。近年来,我们国家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活动,不断完善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也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方式,这对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起到了牵引作用。科技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动力,应该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积极解决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技术难题。

结束语

生活垃圾必须进行有效的处理,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相关工作人员要提高对生活垃圾危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认识垃圾对人们生活和发展产生的严重破坏。生活垃圾分为不同的种类,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合理处理,更好地对环境进行保护,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随意丢弃抛撒垃圾的人员进行一定的惩罚,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自身素养,更好地健全相关垃圾处理系统和技术。

参考文献

[1]吕月珍,潘扬,孔朝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浙江模式”调查研究[J].科技通报,2018,34(12):254-259+264.

[2]赵辰雨.一种自动分类垃圾箱的设计[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 (04):140-141.

[3]张筱晗.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12):55 -57.

[4]贺旭娟.国内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现状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 (12):102-103.

[5]任晓亮.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对策探究[J].科技资讯,2018,16(36):117 +119.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最新文章

宁乡:铁腕出重拳 守护宁乡蓝

宁乡:铁腕出重拳 守护宁乡蓝

蓝天白云下,历经铺街道长郡路两厢复绿效果明显。 孙新明 摄...

 

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

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日益增多的垃...

 

2020土壤修复行业现状及前景预测

2020土壤修复行业现状及前景预测

进入2020年以来,耗时多年的土壤详查工作已经完成,工作重点将...

 

国内垃圾发电行业市场潜力及投资机会研究

国内垃圾发电行业市场潜力及投资机会研究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日益增长以及生活水平提高,产生的垃圾量逐...

 

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政策改革重点与创新路径研究

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政策改革重点与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政策改革与创新加速,生态环...

 

试析危废焚烧处置的难点与解决措施

试析危废焚烧处置的难点与解决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的逐渐加快,随之而来的就...

 
 
点击排行榜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 | 营运中心 | 移动传媒 | 微网站

湖南生态环境网版权归湖南湘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17001873号-1  营业执照注册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30111083552563Y    客户服务QQ:2718933420
Copyright © 2017 - 2020 湖南生态环境网 All Rights Reserved